全国
院校查询--教育路上

栏目导航

首页 > 湖北本科院校 >武汉本科院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完善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湖北省 武汉市

本科院校教委公办

办学成就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提供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怎么样,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录取分数线,招生电话,招生简章,学费收费,是几本,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址,简介,好专业,教务处电话等相关信息!隶属部门:教委,学校类型:本科院校,所在省市:湖北省 武汉市 ,学校地址:, ,如果需要咨询电话等其他信息敬请留意下方内容。

隶属部门:
教委
学校类型:
本科院校
所在省市:
湖北省 武汉市
详细地址: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荣誉,办学成就,获奖

提供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怎么样,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录取分数线,招生电话,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址,招生简章,学费收费,是几本,简介,好专业,教务处电话等相关信息!隶属部门:教委,学校类型:本科院校,所在省市:湖北省 武汉市 ,学校地址:,如果需要咨询电话等其他信息敬请留意下方内容。

王琪研究员,男,196211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地震专业,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工学硕士,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地测量专业,工学博士。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百人计划”人选,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地震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大地测量研究室主任、一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空间大地测量研究。从1988年起,先后参加过国家计委“七五”专项,中国地震局“八五”重点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等科研工作。在地壳形变GPS监测规划、监测网设计、技术规范、观测实验、软件研制、资料分析及其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做过大量开拓性工作。负责或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GPS在地壳形变测量和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伽师及邻区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研究工作。发表颇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课题“GPS在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中长期预报中应用研究”1997年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1999年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2002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美)》上发表了“GPS测量揭示的中国现今地壳变形”一文,被国际权威学者认为是对亚洲大陆地壳运动研究的重要贡献,此文2002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特等奖。

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4名,在学硕士研究生2名、在学联合博士研究生6名。

 

乔学军研究员,1968年出生,研究员,1990年获南方冶金学院学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被评为研究员主要从事GPSInSAR的数据分析及地球动力学研究。通过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及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在获取基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套针对特定区域的GPS数据处理及算法,完成了全国已有GPS形变监测网的数据的统一高精度处理,得到了中国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的形变场,该结果反映了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建立了一套利用GPS成果进行地壳变形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并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所在的GPS课题组已成为国内处理GPS资料和形变分析研究的重要力量

1999年开始,通过对国外相关技术的跟踪和不懈的努力,现已经建立了一套InSAR处理机制,不但拥有科研型的INSAR处理软件ASF_STEPROI_PACDORIS及商用软件Earthview,还积累了近300景的SAR图像,为本单位学科建设、丰富形变监测研究形式与内容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2004年起,开展了GNSS掩星技术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起基于地基和空基GNSS进行TEC解算的处理系统,并在TEC异常及其与地震前兆关系研究方面确定了较好的结果。

作为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和2002年两次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目前,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多次人员交流与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形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十多篇(SCIEI2篇,SCI第一通讯作者一篇);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863562

电子邮箱: whgps1@public。wh。hb。cn

 

李辉研究员,男,19579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硕士。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百人计划”人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现任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工作。199310月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日本京都大学访问进修学习。主持和负责完成了中国地震局重力学科技术管理、科技攻关、自然基金、地震基金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合作者还参加国家攀登计划、973项目、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等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加者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重力变化、位错与密度时变综合研究”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力学科预报地震方法实用化指南及应用软件的完善推广与应用”1991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2005年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国家大地网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863594

电子邮箱: lihuidz@public。wh。hb。cn

 

 

杜瑞林研究员男,1970年生,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进入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工作。2000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现任职武汉科技创新基地研究员岗位,是地震研究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震学会会员;200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学习Bernese GPS处理分析软件;200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进修。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GPSSL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应用于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的观测与研究,重点在于技术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先后参加研制成功流动型和新型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1992年开始进行GPS观测研究,十余年来先后参与攀登计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973863等计划中关于青藏、川滇、天山及伽师地区的GPS观测和研究,具有丰厚的研究工作积累。近年来主持和作为核心参加者承担课题二十余项,主要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结合GPS反演和模式模拟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大气水汽影响、新疆伽师强震变形过程与机理的GPS/InSar研究;国家“863”课题及其子课题1项:中国地震卫星的预研与制定;地震科学联合基金2项:突加载作用下局域地壳的动力学效应、InSar技术监测三峡库区地壳形变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利用GPS基准站资料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气环境变化、利用GPSInSar技术监测三峡水库蓄水过程的地壳形变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4项: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地震环境影响及灾害预警研究、基于GIS的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分析预警系统、地震地形变观测资料的信息处理与应用研究;科技部大型科学仪器升级改造项目1项:流动卫星激光测距仪集成化升级改造;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站、流动站GPS联测(川滇部分1998-2005)、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技术维护(厦门、琼中、下关、泸州, 1998-2005);中国地震局重点课题多项:包括“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昆仑山8。1级地震综合科学考察”中的GPS观测、“南北地震带紧急强化跟踪观测”之GPS部分等等;此外还参加“973”、“攀登计划”等项目和课题。目前已经结题验收课题及项目十余项。

近五年来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第一作者论文11

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1次,并获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3次。

2005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

电话:027-87864420

电子邮件: whgps@public。wh。hb。cn

 

申重阳研究员,男,1963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2002年被评为研究员。200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重力形变解释理论、地震前兆机理、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为地球动力学、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主持或参加9项地震学联合基金课题研究,主要有:滇西实验场区地壳密度时间变化与强震孕育关系研究;重点监视区重力异常场三维反演研究;红河断裂产状结构的重力探测研究;利用地壳密度时间变化提析地震前兆信息的物理方法研究;板内地壳形变密度变化的耦合运动和孕震模式研究。承担“八五”、“九五”和“十五”多项国家攻关或公益课题,如形变场判定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强震中短期危险区预报方法研究;中国大陆重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强震关系的研究;三峡库区重力场及其变化研究。主要参加完成国家973项目2项: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及其边界带地壳运动高分辨变形场与强震关系;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位移场研究及动力学解释。参加完成国家863课题“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另外,承担所内下达的全国地震年度趋势会商工作。积极参与数十项湖北地区的重要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河活动断裂带近期深浅构造差异运动的定量研究”和科技部公益专项子题“三峡库区重力场及其变化的连续跟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约40余篇。主持项目“重力变化、位错与密度时变综合研究”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及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认定项目;参与项目“荆沙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地震研究”获2002年度湖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与活动地块及其边界运动学研究”获2004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地壳变动观测技术在火山、地球动力学中的监测研究”获2006年湖北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第4)、“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获2005年湖北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研究”1989获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对科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完善了基于Bjerhammar理论的地壳单层密度时变理论、首次提出了“地球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理论”和地震孕育发展的重力前兆模式。

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667285  87863594                                                

电子邮箱:scy907@163。com

 

王晓权副研究员,男,19544月出生。19821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地震)专业, 199412月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重力与固体潮、重力变化与地震关系。主持和负责完成了中国地震局重力学科技术管理、科技攻关、地震基金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等项目多项。2006年访问比利时、卢森堡,交流绝对重力和超导重力观测与研究。

近年从事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主要有: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之“国家重力台网中心建设”(十五项目分项);地震科学基金“近海重力观测中海潮负荷的精密改正方法”(主持);地震局之科技部项目“地形变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国标)”、“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地标)”。主要论著有:“中国大陆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及液核动力学效应研究” (合著,第一名);“大型飞机场对重力观测的振动干扰特征” (合著,第一名);“石英弹簧重力仪联测精度的统计与分析”(合著,第一名);“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地标)”(合著,第二名);“地形变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国标)” (合著,第四名);“我国一些绝对重力点精度的初步评价”(合著,第二名);“新的重力三程观测程序及试验结果”(合著,第二名);“地倾斜短临前兆信息特征”(合著,第四名)。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国家地震局单项攻关二等奖2项,国家测绘局二等奖1项,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027-87667251

电子邮件: gstwh@263。net。cn。

 

陈志遥高级工程师,女,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专业,1995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学科技术协调组秘书、中国地震局形变台网技术管理组秘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地壳形变观测及信息处理工作。参加多项地球物理观测仪器及其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地壳形变信息处理系统和固体潮观测资料的处理研究工作。承担的项目有:DZY-2型海洋重力仪及其数据采集系统研制;LCR流动重力仪野外观测自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EMD遥测垂线仪的研制;IDTS智能化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研制;强震前形变短期阶段异常演化特征与识别标志研究(十五科技攻关);数字化形变观测动态图象方法及地震活动关系研究(地震基金);地震地形变观测资料的信息处理与应用研究(科技部公益基础);数字形变台站(网)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研制;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台网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全国定点形变台网管理;国家标准《地震台站地壳形变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和地震行业标准《地形变台站建设规范》、《地震观测网络仪器入网技术要求》等的编制;数字地形变台站观测技术规范、地震数据库技术规范的编写等。

曾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学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667419

电子邮箱: chenzy@eqhb。gov。cn

 

郭唐永研究员,男,19579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1982年于黄岗师范大学任物理教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遥感专业,获工学硕士。1996年被评为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首届科技新星,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人选”,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现任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空间大地测量与现今地壳运动的研究工作。参加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95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多次国际卫星联测以及美国NASA组织的全球地壳动力学研究计划(CDP)项目等。负责研制的项目“流动型车载式卫星激光测距(SLR)仪”是“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实施计划中的一项大型研制项目。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制,并于2001年开始在我国西部地区乌鲁木齐和拉萨进行流动观测,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卫星激光测距的流动观测,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西部地区的地壳运动监测和地震研究作出了贡献。填补我国这一方面的空白。该成果获得湖北省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我国航天工程,对神州4号飞船进行SLR观测,获得了总装备部2004年载人航天工程专用项目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研制的"卫星激光测距仪跟踪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成果已在全国各个SLR站上推广使用,推广面100%。取得良好效果,使我国SLR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研制的“DZR-III型厘米级卫星激光测距仪”1991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的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获2003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6名,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在学联合博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 027-87863471

电子邮箱: guoty@21cn。com

 

秦小军研究员,男,1961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理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及其防护专业,理学硕士;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博士。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人选,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工程地震、地震地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承担和参与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国家“八五” ,“九五”攻关课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国家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和近百项湖北省内外重大、重要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紧跟国际发展前沿,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针对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的热点课题,利用空间大地测量的高新技术(如VLBI|SLR|GPSINSAR等)进行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预报模式的研究。从空间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数学力学的新方法: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结合空间大地测量取得的实测数据,以及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明确力学意义的构造块体及边界带系统运动变形模型,研究构造块体系统运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的运动学特征,勾划构造块体系统的运动方式,活动规律、幅度与过程,探索构造块体边界条件的合理处置,提出了建立现今地壳构造块体系统运动变形定量模型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南天山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模拟分析了该地区中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机制。将空间大地测量GPS数据观测和模拟的结果与构造地质、震源机制,深部细结构探测、构造物理实验及其它大地测量等研究成果进行相互印证分析,研究了南天山现今地壳运动快速缩短、活动断裂和伽师强震群发震机制等若干问题。

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文章“二维非均匀饱和土体的地震反应分析”2000年获第二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编写专著一部,参与撰写论著两部。研究成果“长江三峡链子崖黄腊石地质灾害体工程地震研究”199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 027-87667071

电子邮箱: qinxj@public。wh。hb。cn

 

李正媛研究员,女,1958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 200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大地测量专业,工学博士。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现任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大地形变学科技术协调组秘书、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的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研究,是全国应变、倾斜形变台网的技术牵头负责人,承担全国形变台网的建设、管理、分析研究工作。参加中国地震局“六五”至“十五”期间的地震预报攻关研究等重点研究课题任务近30项,如“九五”重大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和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以及“十五”重大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技术组的规划与设计;“九五”项目“中短期动态图象预报方法的实验和震例综合研究”、“十五”项目“强震前形变短期阶段异常演化特征与识别标志研究”等重大地震预报攻关研究项目并负责研究工作的内容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情况:“中国地倾斜基本台网技术改造与综合效能”1993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部分地倾斜台站过程观测资料汇编系列及出版软件”及“全国基本台站定点形变连续观测台网专业技术管理与服务”分别于1991年、1986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另获所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全国定点形变数据磁带传输系统”1991年获中国地震局青年科技优秀论文奖;“地倾斜前兆资料特征选择及分类效果的研究“1998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学硕士研究生2名。

 

翦大西高级工程师,男,19546月出生。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 1993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工作。参加和负责完成了地震局重力学科技术管理、科技攻关、地震基金等项目多项。其中,“中国固体潮研究“1983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力单项清理攻关项目“全国重力固体潮台站观测数据的清理“1984获国家地震局单项攻关三等奖;“重力固体潮观测的综和研究”

1994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以来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集成等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开发与研究。2002年以来任武汉市建筑招投标委员会委员(网络工程),主持完成大型网络工程20项,“十五”建设以来主要负责湖北省,贵州省防震减灾中心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及参加澜沧江水库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工程的设计和监理项目。

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 027-87868330

电子邮箱: jdx70216@163。com

 

 

陈蜀俊,男,196511月出生,19877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物探系,19997月结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同等学历),200512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199612月受聘为高级工程师,200612月取得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现任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院长,是湖北省建设厅专家委秘书、专家库专家、地震研究所科技委委员、省地震安评委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检测等专业的科研、工程应用工作,长于运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物探技术、构造地质等交叉学科手段研究跨学科工程、科研问题。主持完成 “两郧断裂对十漫高速公路隧道的影响” 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等科研项目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重大工程——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恩施段地震安全性评价、阿深国家重点公路湖北南段地震安全性评价、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桥地震安全性评价等25项。参加政府委托的鉴定任务3项;多次主持、参加省行业考试阅卷;作为核心组专家参加资质考评;参与审查地方技术规范1部。获得“湖北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震局优秀勘察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1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其中EI收录3篇、CSCD)收录6篇。EI收录的3篇论文是:①奉节长江大桥北岸边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4);②弹性波测井在三峡库岸地层评价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17);③三峡库首区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S2

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 027-87863241

电子邮箱:chen3122@126。com

 

李胜乐研究员,男,19659月生,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2003年评为研究员。现任湖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于地震分析预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尤其擅长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

出版专著三部:

    1EIS2000地震前兆信息处理与软件系统,排名第二,20002月,地震出版社。

    2。 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排名第二,20022月,成都地图出版社。

    3。 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实例,排名第一,20043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获奖情况:

    “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软件系统”2003年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在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13476074784

电子邮箱:MapSIS@sina。com

 

周云耀研究员,男,1967年出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地震观测与信息技术。2004年被评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仪器和地震观测技术的研究工作,负责、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二十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六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七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0年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2003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1996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震所科技一等奖,1999年获得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JCZ-1超宽频带地震计”的研制,1994年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的鉴定,鉴定会认为,JCZ-1超宽频带地震计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超宽频带地震观测的难题,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高低频频带宽度等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与研制的数字地震仪,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甚宽带地震台网、南极数字地震台网长城站和中山站等台网中广泛使用,并出口到日本、智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项“红外热成像生命搜索与定位仪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功,使震后被困人员的搜索成功率得到提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做出了贡献;参与实施科技部和中国地震局的重点项目“《地震地壳形变连续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2006年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伊朗地震监测系统操作平台合作研究”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专项“流动SLR系统集成化升级改造”的研究工作;主持撰写了“地球科学仪器产业化建设”、“空间大地测量科学仪器协作共享中心项目建议书”、“中国西部流动卫星激光共用协作网的建设”等十余项地震研究所重要的项目申报的技术方案。曾与日本、比利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科技合作,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伊朗进行研究工作。

2004年开始招收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863471

电子邮箱: joewhcn@yahoo。com。cn

 

罗登贵,男,19707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2001年聘为高级工程师,2004年聘为湖北省建筑质量安全监督专家,现任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岩土工程检测、物探、地震工程研究与开发工作。负责或主要参与的重大岩土工程检测有30多项,工程地震研究与开发项目有20余项。独著或合著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构建地壳运动变形模型的数值流形方法》、《探地雷达技术在武黄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等13篇。2002年获湖北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2005年获湖北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测绘工程三等奖一次。

2005年开始招收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硕士研究生1名。

 

廖成旺副研究员,男,19725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199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47-9月赴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访问。200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地震观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仪器与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参与完成了PTH气象参数测量仪,地震CO2前兆测量仪以及编写了DZW重力仪数据预处理等软件。独立编写完成了GPS基线解算和网平差软件并投入了商业应用。主持进行了863子课题“重力卫星加速度计预研究”,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微动探查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和地震前兆仪器IP接口技术研究等课题,主持开发了“EP-IIIIP采集控制器”,作为地震前兆形变仪器的通用数据采集、控制与通信专用设备入网“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地震前兆台网”。

独著或第一作者撰写学术论文7篇,其中英文2篇,合作撰写学术论文3篇。

2005年开始招收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 027-87861101

电子邮箱: lllccw@sina。com

 

 

杨博雄,男,19759月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2000年获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观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工程师,2004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同年获计量内审员任职资格。现在中国地震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地震观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室从事光电技术和计量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作。

长期从事地震观测仪器、大地测量仪器以及相关计量检定仪器的研制与开发工作。2000年以来,负责和主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青年基金1项、科技部公益研究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武汉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完成有新型光电自准直仪、精密圆多齿分度台、GPS气象参数测量仪、激光投线检校仪、线阵CCD型钢测长仪等仪器的研制以及GPS标准基线场的建设、JSJ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的推广工作。

独著或第一作者撰写学术论文12篇,合作撰写学术论文10多篇,近期主要论文有:地震观测仪器的检定与校准研究、GPS卫星天线特性与中心相位一致性检定研究、直线拟合边缘检测及其在CCD光电自准直仪中的应用、数字图像的预处理方法研究等。

获奖情况:“高精度GPS气象仪”获2003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种降低最小可检测浓度的脉冲调制检测方法”获湖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超级CCD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获2003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CCD摄像机的误差分析与校正”获2005年湖北省测绘学会“索佳杯”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Gps卫星无线特性与相位中心一致性检定研究”2006获第十一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联系方式: 027-8786395413071211413

电子邮箱: ybxemail@163。com

 


评论发表
  • 游客评价
  • 2022-12-31 16:57
学校的校园管理好吗?有知道的回复一下。感谢
  • 游客评价
  • 2022-12-27 09:21
这个学校到底好不好?
  • 游客评价
  • 2023-01-03 18:19
潘老师是这个学校最负责的老师了
  • 游客评价
  • 2022-12-27 09:24
希望能足够多的看到关于这个学校的评价
  • 游客评价
  • 2022-12-27 09:20
培养出好几个清北的孩子哟
同城学校 同类学校 最新加入
相关专题 更多
我也来对学校发表评价关闭
评分:
0
提交
填写需要向学校咨询的信息关闭
我们审核后推送到学校留言区域


 换一张

确认提交
学校免费发布信息关闭
如有图片请发邮件到:edu63@foxmail.com,审核后显示

 换一张

确认提交
完善补充本文信息关闭
非常感谢您帮助完善补充本文信息


 换一张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