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院校查询--教育路上

栏目导航

首页 > 北京本科院校 >海淀本科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完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海淀区

本科院校教委公办

院校新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提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怎么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分数线,招生电话,招生简章,学费收费,是几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地址,简介,好专业,教务处电话等相关信息!隶属部门:教委,学校类型:本科院校,所在省市:北京市 北京市 海淀区,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如果需要咨询电话等其他信息敬请留意下方内容。

隶属部门:
教委
学校类型:
本科院校
所在省市:
北京市 北京市 海淀区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2013年招生简章(本科)

浏览:3714 次
提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怎么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分数线,招生电话,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地址,招生简章,学费收费,是几本,简介,好专业,教务处电话等相关信息!隶属部门:教委,学校类型:本科院校,所在省市:北京市 北京市 海淀区,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如果需要咨询电话等其他信息敬请留意下方内容。

 

校训: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一、学校简介
 
      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传播等类型的人才。
学校现设有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劳动关系系、文化传播学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系(院),初步形成了劳动关系、法学、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组成的特色专业群,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等六大学科门类。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7人,其中教授(含正高)28人,副教授(含副高)86人,其中,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根据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589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531人,专科生1359人。目前学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践行“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工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       办学地点与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及河北涿州的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现代化运动场、游泳场、学生公寓、培训大厦、电教中心、语音室以及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各类办学设施。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作为中国工会图书资料和信息中心,图书馆现有藏书近67万册,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工会组织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查询服务。
*           人才培养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环节”,把握“两个基本任务”,统筹“三种办学类型”,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其中,围绕“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把教学科研工作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中心环节;把握“两项基本任务”,就是始终把人才观和质量观作为体现办学思路的两项基本任务。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学校、教学系(院)、专业教研室三个层次以及教师、校外专家、管理人员、学生、社会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学校部分专业开有辅修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等条件自主选修。
·注重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5个实验区(含35个实验室)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场所。学校的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和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7、2009年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 学校一方面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另一方面制定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四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宜信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学生组)等竞赛中,1人次获得特等奖、22人次获得一等奖、54人次获得二等奖、59人次获得三等奖。
* 教学科研 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两个,北京市精品课程三门,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三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3项。
 
*          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框架结构
三大教育类别和
知识体系分类
理论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
(50学分)
人文社科
政治理论、外语、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
课程实习、社会调查、“两课”社会实践等
自然科学
高等数学、环境保护、天文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基础课实验平台、基本技能训练
艺术
艺术概论、音乐赏析、影视评论、戏剧鉴赏等
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等
专业教育
(85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
根据不同专业而定,由若干门主干学科基础课程组成
学科基础实验平台、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科研训练等
学科方向平台
学科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实验、专业课程设计、跨专业实验平台、特色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教育
(15学分)
多个平台
军事理论、形势政策、思想教育、学术等各种讲座
军训、文体、公益、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
 
*          奖助贷基本措施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大学学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助学办公室,采取多种奖优助困的措施,通过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勤、补、减”)等方式,帮助解决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绿色通道”  铺平入学之路 
    “绿色通道”是在迎新现场为经济困难新生开通的“先注册、后缴费”的入学通道,办理方式轻松、便捷。因家庭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暂时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的同学,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暂缓交款手续,直接注册入学。
    “绿色通道”的路径为:a、到所在系(院)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b、到学生处“绿色通道”迎新接待点,办理学费缓缴、住宿费及其他杂费登记手续;c、凭学费缓缴审批单及杂费登记单到财务处、教务处、后勤处办理注册、入住手续。
    ·助学贷款 缓解学费之困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之忧,国家现已开展两项助学贷款业务,一是考生本地申请的生源地信用贷款,一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具有贷款方便、审批快速、还款期长等特点,有贷款需要的同学可以向当地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具体申请程序可以网上查询或所在高中咨询。新录取本科、高职学生都可以在高考本地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成功后,可持贷款审批合同领取800-1000元不等的困难补贴。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我校与中国银行开展合作,为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申请助学贷款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本人及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2、本学年度村委会、乡、镇及县级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复印件。
    ·奖助学金 奖优助困之策
除国家助学贷款外,我院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我院奖助学金主要有四种:
 ★ 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约占参评人数的5‰。
 ★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获奖比例约占总人数的4%。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2000元,获奖比例约占贫困学生的70%。
★全总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范围涵盖大一入学新生。
 ★学院奖学金:为倡导优良学风,学院设立一二三等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覆盖面达20%左右。
    奖学金申请步骤:在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由学生向所在系(院)提出奖学金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评定结果汇总至学生处核定、审批、发放。
·勤工助学   自我锻炼之选
      学院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劳动和社会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勤工助学补贴。我院助学办公室下设有学生自治的社团——勤工助学协会,为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提供服务。我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两种,校内岗位有助教、助管和助工三种,校外岗位一般为临时兼职。
    勤工助学协会将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在勤工助学协会网站上发布勤工助学岗位的通知,同学们可以向所在系(院)领取岗位申请表格,认真填写后交给勤工助学协会,等待安排岗位,做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准备。
    ·困难补助   解决生活之需
    学院设有专项贫困生资助基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特困生补助”。每学年开学初,学生处助学办公室组织各系(院)调查、了解在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情况确定“特困生补助”发放对象,补助发放比例为所在系(院)总人数的10%,补助金额为每月100元左右。
    ·咨询热线 困难帮助之友
    为了方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我院的资助政策,我们特别开通了助学政策咨询热线,接受以上有关资助体系方面的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010-88562184
    咨询时间:8:00——11:30,14:30——17:30
       
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招生工作,保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高职(专科)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1.院校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院校代码:12453
3.上级主管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
4.办学性质: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5.办学目标:努力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成为一所教育质量高、特色鲜明、制度规范、管理有序、符合需要、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6.学制:本科学制为4年,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主持与播音、艺术设计高职(专科)专业学制为3年,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物形象设计等高职(专科)专业学制为2年。
7.校址及办学地点:
院本部: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邮编:100048)
涿州校区:河北省涿州市(邮编:072750)
第三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工作将全面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考生德、智、体、美,择优录取。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及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由院领导、教务处、纪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招生工作。
第五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办公室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 录取规则
第六条 按教育部要求,执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按考生德智体三方面公平、公正、择优录取。
第七条 按照考生报考学校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本校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第八条 对于进档考生,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专业志愿先后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江苏进档考生实行“先分数后等级”的排序办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生实行“专业志愿清”录取规则。
第九条 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的考生,按其第二专业志愿投档,仍不能满足的按其第三专业志愿投档,以此类推,当某考生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其随机调录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
第十条 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当地同类招生计划数120%以内。
第十一条 录取时无男女比例限制。往届生的录取按照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与应届生一视同仁。承认各省的加分政策。
第十二条 我院开设英语课程,除英语外其他语种考生入学后统一改学英语。高职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第十三条 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对指导意见中患有不宜就读专业疾病的一般不予录取。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要求考生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男生不低于1。。70米。
第十四条 戏剧影视文学、艺术设计、主持与播音、人物形象设计等艺术类专业参加艺术类提前本科和专科批次录取;其他本科、专科专业参加普通本、专科批次录取。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工作按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公布的办法实施。
第四章 其他
第十五条 收费标准
1.根据国家规定,2012年我院学费标准为:
本科:安全工程专业每人4600元/年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每人8000元/年
其他专业每人4200元/年
高职(专科):
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每人10000元/年
主持与播音专业每人12000元/年
其他专业每人6000元/年
2.住宿费标准:根据住宿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住宿费用。
第十六条 奖贷学金情况
学院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奖学金;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包括入学绿色通道、特困生学费减免、贫困生补助、勤工俭学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
第十七条 录取及就读
1.新生入学后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入学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2.2012级本科新生第一、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北京校本部就读。
2012级两年制高职(专科)专业新生第一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二学年回到校本部就读。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分普通班和工学结合实验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自愿报名申请进入工学结合实验班。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验班就读地址:两年均在校企合作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酒店”食宿。
2012级三年制高职(专科)专业新生第一、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学年回到校本部就读。
3.学生在校学习期满,考试成绩合格,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备案的大学本、专科毕业证书。
第十八条 高招咨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办公室招生咨询电话:
010-68416757 68411395 88561646
邮编:10004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网址:www。。ciir。。edu。。cn
E-mail:ciir_zsb@163。。com
 
三、教学系(院)及招生专业介绍
工 会 学 院
工会学院前身是工会学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的主系。建系近30年来,为工会及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
1992年,工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成人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本科生。2003年5月,随着中国工运学院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改建为“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同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底,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改为工会学系。2009年3月,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并入工会学系。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
目前,工会学院开办有社会工作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全院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500多名。
工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13人。获得博士学位者12人、获得硕士学位者7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师资力量雄厚。
本院现有一个规范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供教学使用,并与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工会、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中介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招生专业
社会工作
学制四 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服务、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人格特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注意与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强化教学实习环节;注重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扩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适应面。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注重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厚基础、宽知识、通过学生对社会的服务,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工会学院设立的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整体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立足工会和职工,服务社会。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职称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敬业勤勉、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全院教工有18人。专任教师中,80%以上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7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4人。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社会学、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障、职工社会工作、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争议处理、工会组织与工会法、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社会统计软件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政府部门,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单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与管理、高等院校、各种基金会、慈善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从事相关的工作。近几年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保持高位,从2007年到2011年,就业率为97。。5%、95。。31%、100%、94。。38%和96。。63%。
 
 
招生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
学制四 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文化师职业定义)。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及其它社会组织从事企业文化建设、职业培训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成为社会上从事企业文化咨询、品牌形象、企业形象设计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能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相应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目前,在国内少数高校设有企业文化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但还没有一所高校招收本科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开办,弥补了企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断档,在企业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书写了新的一页。在工会学院设立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体现了学院的行业特点和本院的办学特色。
师资队伍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均具有研究生
以上学历,其中5名具有博士和博士以上学历。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人员近年在企事业行政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黄河涛教授研究企业文化多年,著述颇丰,其中《企业文化学概论》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曹凤月教授的《企业伦理学》教材被列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教材,同时被列为学院第一批优秀课程。多名教师参与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编写,同时还参与了技能考试题库的编写。另外,企业文化研究所还承担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工会在企业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管理哲学、文化学概论、社会学概论、信息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企业文化测量与评估、企业文化师基础、劳动经济学、中外管理思想史、危机管理、西方经济学
专业特色课程
企业文化学概论、企业伦理学、中外企业文化比较、企业文化咨询与设计、品牌与形象、市场营销、广告与策划、管理与沟通、组织变革与跨文化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就业前景广阔
2005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1%)的企业建立有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部门。企业文化师在国内目前每年至少需要十余万人,可是每年获得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只有3000—5000。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2011年就业率为93。。48%。
行业特色和工会需要
工会在我国的历史上历来是企业文化工作的主干力量。我院是工会院校,工会院校毕业的学生最了解工会。2005年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数字显示“工会干部抓企业文化工作占企业文化人员的44%”,也就是说,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学生在工会系统就业尚未完全满足需要。
考研升学
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毕业的学生,均可以进入其他大学的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继续攻读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中国工运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1999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院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政策方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  
公共管理系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本系三个本科专业的授课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先后承担了国家、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等多层次、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质量较高的成果。
  公共管理系全体教职员工对专业建设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部署,将各专业办好、办出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管理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招生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一般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胜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等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要求;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一般适合在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结合我院特色和现有条件,在专业建设中强调协调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特色定位,开设出劳工概况、劳工政策、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发展与就业等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研究基础。
师资队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承担全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梯次衔接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博士13人,硕士4人,学士3人。
本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国家、省部级和学院的科研项目研究,所有老师都不同程度地主持、参与国家、省部和学院的课题研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课题总数多达百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数十余本。多名老师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课题在科研成果评比中拿到来自全总、北京市和学院的数十个奖项,研究成果受到好评。
 
课程设置
本专业共开设课程70余门,主要课程见下表。
 

公共课
英语、计算机、微积分等
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西方经济学、
社会保障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等
专业课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保险学、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等
专业任选课
线型代数、会计学、组织行为学、危机管理、
福利国家经济学、企业年金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胜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等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要求;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在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状况,每年的毕业生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就业,并且就业质量较好。
 
招生专业
行政管理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公共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和经济学等方面基础知识,能进行政策研究、管理规划研究、组织与人事管理、行政立法、行政监察、机关管理、文秘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尤其适合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包括工会系统)、企事业部门行政管理人员。
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将劳动关系中政府行为及其决策机制的研究与教学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为此,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工会与劳动关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特色课程。
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承担全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梯次衔接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博士13人,硕士4人,学士3人。全体教职员工对专业建设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近年来相继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劳动行政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心理学。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专业自设立以来,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毕业生走向社会颇受欢迎,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级各类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工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咨询服务部门,以及党、团组织;社会有关管理咨询机构;有关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
 
 
招生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劳动政策方向)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政治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及运作过程,具有良好现代政治思维素质、较强政治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劳动政策方向)在确保政治科学教育系统性的同时,结合我院特色和现有条件,把劳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与工会、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劳动政策等作为研究方向,开设出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动标准、薪酬管理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承担全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梯次衔接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助教1人;博士13人,硕士4人,学士3人。全体教职员工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劳动政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比较政党制度、国际政治学概论、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与政治、市政学、公共政策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国家公务员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动标准、社会调查与统计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部门、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公司管理咨询机构;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
法学系
法学系组建于1986年,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劳动法学科的奠基人关怀教授亲自主持创办并担任第一届系主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8年法学系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劳动法》课程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系主任姜颖教授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多年来,我系教师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直接参与了多项劳动法律的立法和修订工作;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
 
招生专业
法学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法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法规,深入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家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工作,特别是劳动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我院法学专业的特色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法学专业以“保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法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劳动法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计划中除包含教育部所规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开设有8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的特色课程。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设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两大实验室;在十多家法院、检察院、劳动部门、工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设有实习、实践基地;此外,每年都面向二、三年级学生提供以社会调查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所有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提供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
 
师资队伍
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较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博士后3人。全部专职教师都具有国家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保证了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法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学院历年教学效果评估和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专业教师成绩优异并多次获奖。
近年来,多名教授、副教授成为我国知名的劳动法学专家,撰写的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获得各级奖项,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达数十项,多次受立法机关的委托和邀请,参与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并有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为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名教师经常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及法制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工人日报等国内媒体的采访。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国法学会、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并有多人担任了重要职务,在学界和社会有广泛的影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中国法制史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障法、工会法、外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模拟法庭、劳动法法律诊所等特色课程和劳动关系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关及直属机构,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各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法务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及律师事务所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一系列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社会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人才的需求加大,我专业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方向的普通本科法学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专业特色,不仅符合社会需求,更保证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可靠前景。今后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该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良好的专业深造前景。
    自2007年我系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开始,我系学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逐年提高。多年来的平均就业率都在90%以上。
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创建于1984年,现有工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近700人。建系30年来,经济管理系立足于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在教学、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为学科基础的较强的经济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建系以来,经济管理系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招生专业
工商管理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优秀品德、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性、创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们经过四年专业学习,能够胜任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管理工作,企业以及工会等其他组织的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1996年,是学院首批普通本科专业之一。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近几年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最早引进试验教学模式,并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显著的成效。目前正在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在校园里实现真实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平台。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特点和就业保障。
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3人。
本专业教师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几年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发表论著20余部。
本专业教师们敬业爱岗,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承担学院教改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称号,发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论文十余篇。
课程设置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坚持规范与特色两个导向。在规范方面,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部规定的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特色方面,开设了理论提高和就业强化两个课程模块。在理论提高模块,开设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经典文献选读、计量经济学、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热点分析、企业创新管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课程;在就业强化模块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企业管理、人员推销、市场调查与数据处理、证券投资、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商务文书、企业管理模拟、国际商务实践等课程。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与就业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前景良好。从往届毕业生情况分析,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工商税务等政府公共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电信金融证券等多种行业的各类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基层工会等多种组织中从事基础管理工作。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目前经营良好。另有25%以上的学生出国留学或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在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进行深造。2007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同学的一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并且有较高的就业质量,学生在各大企业、国家机关等都有任职。
 
招生专业
财务管理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文理渗透、专通结合,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企业管理、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各类证券投资机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财务、金融和审计等相关实务工作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侧重于学生“双基能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建构,使学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基础上,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主要为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中青年教师,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人,持有CPA资格证书的教师5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出版各种教材、学术专著十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参与了多个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相关期刊转摘。本专业老师多次获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项奖励。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以专业必修课支撑专业深入学习,以专业选修课扩展知识和技能体系,以不同年级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实务操作。主要课程有管理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税收制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法、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投资学、国际金融、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项目评估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宽泛,就业前景良好,进一步深造的空间较大。学生毕业后,将主要服务于与财务、会计、金融、税收、投资、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评价等相关的各类经济实体,在进入海关、财税等相关政府机构时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四年本科学业完成后,学生可以继续选择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投资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深造。近些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就业质量较高,每年都有多人考进国家公务员系列,亦有多人进入重点大学继续深造。
 
招生专业
经济学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把握国内外经济理论前沿与动态,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能力,并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从事各种经济工作的实践能力,品学兼优、知识宽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专业特色
以培养目标为指导,经济学专业确定了“保持经济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经济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经济学专业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又兼顾拔尖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为此,本专业选修课特别分为两个模块:理论经济学模块重点服务于继续深造的同学;应用经济学模块则旨在为准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帮助,更注重应用与实践课程以及多渠道的实践机会。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经济学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课堂教学,并通过案例教学、实验课教学、课堂讨论、名家讲座、社会实践与调查等多种形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本专业现拥有5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本专业的同学进行经济统计分析、证劵期货同步模拟投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在京内外有数家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勤勉敬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博士后2人。教师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项奖励。教师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本专业优良的教学水平。
经济学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篇,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部委级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EI、CSSCI等收录和相关期刊转载。本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任职,并承担多项全总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媒体的关注。
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完整地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名著选读、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博弈论导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期货投资学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收入分配与薪酬管理、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等课程为分支的本院特色课程体系。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广阔,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经济咨询和预测部门、市场调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规划、管理、预测、分析、营销等工作。根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名列前位。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一般都具有向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扩展的能力,可以选择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社会学等专业继续深造。近年来许多同学考入国内各重点高校或出国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基干系,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25人,其中教师20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助教3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1人。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即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学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院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项进展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项进展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第三项进展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第四项进展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获试点建设单位资格,即将招生。
本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本系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于2008年3月公布,我系教师亦广泛参加了相关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为今后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共1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共6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共2项。学生发表论文共7篇,计划出版2004-2007级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其中,隆重举办首届北京市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填补了劳动关系专业的空白,开拓了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
本系2011届194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6。。91%,其中劳动关系专业1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8%,位列全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94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5。。74%。在分项数据中,三方签约率:劳动关系专业为6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71。。27%,合计67。。52%;考研率(升学+出国):劳动关系专业为1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9。。6%,合计11。。34%。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近期目标是2013年举办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长远目标是把劳动关系系建设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劳动关系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招生专业
 
劳动关系
    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师资队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学历情况为:博士4人,硕士5人。此外,劳动关系专业在学院内还有兼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有6人承担专业课程。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师资为主,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是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秘书长。系副主任郑桥教授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引领,以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作为本专业最重要的方法课程,还包括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再辅之以高等数学、英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以支持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升学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既涵盖了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公共管理学主干课程,也突出了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其中,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11门课程为本专业首创。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课程重点放在管理学和专业方法课程方面。
此外,专业培养方案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比如,设置实践性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实践方式和考核形式作出制度规范,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就业目标: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本系获批于2013年举办面向在职人员的公共管理专业(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1届劳动关系专业1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8%,位列全院第一;三方签约率劳动关系专业为64%,考研率(升学和出国)劳动关系专业为13%。
 
招生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潜能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师资状况呈现三个特点:首先,本专业具有专职教师11名,是全校教师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从而保证了教学的精细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其次,本专业教师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不仅视野开阔、学问精深,而且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从而更好的能够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后,本专业师资大多拥有丰富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经验,为各类大型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从而保证了教学的实践特色,课堂上不仅有各种企业案例的教学和谈论,还会经常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现身说法,从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了学生知识与实践的互动。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分为四个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实践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包括工作分析、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外语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招聘、人事经理角色扮演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危机管理、公司法、领导学等课程。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人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社会主流职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大需求。本专业一直强调就业质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名列前茅,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也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三类:大型中央企业、知名外资企业以及上市集团公司。毕业生们大多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走向,踏实勤干的工作作风常常得到企业的好评,并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品牌建设。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单位和企业咨询机构也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常见去向。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院英桥职业教育学院,同时专业与所合一,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而设置文化传播系。本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本科两个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为文化传播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艺术类本科专业。09年3月,我院李双院长兼职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从而拥有了全高清设备的35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电视制作后期设备,以之作为实验教学基地,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迄止今年,本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四个本科专业。
文化传播学院尽管历史不长,但师资优秀,工作勤勉,严谨负责,业绩突出。20多年来,学院教师在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截止到09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全总重点课题2项。
现在,文化传播学院共有34名专职教师,教辅工作者5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2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6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工作负责,德才兼备,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些还是该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自09年起,学院介入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的管理,并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工,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使命感,将严格履行职责,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院部署,将本学院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招生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学科。主要培养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有突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能适应群众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科研机构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为适应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第一、二、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限选课,大三开始按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分别开设专业任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有符合自己深造方向和较广泛就业技能的课程的愿望。总起来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四个主要的方向:一是为各行业、各部门、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二是为高层次教育,主要是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三是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输送优秀的通识人才;四是为自主创业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我院的汉语言文学在此基础上又与新闻、文化产业两个专业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形成了一个既有传统学科深厚底蕴,又能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注重文化传播功能的学科复合特色。
 
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能充分保障优质教学的师资条件,专职教师有13位,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5位,有博士学位者11人,博士后3人。任职教师的专业课程覆盖了本专业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另外,本专业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设备完善的文化传播实验中心,有中华书局、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日报社》等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具有优越的学习和实习条件。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了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体写作等十门基础课程,先秦诸子研究、比较文学概论等十多门专业限选课程和三十多门专业任选课程。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具有普适性,就业领域广阔。从专业上来说,机关、报社、电影、电视、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需求;从行业上来说,适应各个行业的组织、宣传、策划等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广泛的就业渠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基础专业,在各大高校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是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最多的一个专业,每年硕士招生规模都最为庞大,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又有着最为开阔的深造前景。本专业现已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5%,且逐年递增,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招生专业
新闻学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与文化传播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新闻学中、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工会,在学习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工会新闻传播和企业文化传播方面内容,突出工会特色。
本专业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实践教学。专业依托全院唯一一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以课堂实验教学为主、背靠工会媒体及相关职工新闻与文化宣传机构,强调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生实践不断推向深入,为学生进入传媒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专业强调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广泛的学术基础和人文背景,强化人文素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拓宽知识面,成为不仅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更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媒介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力量配备整齐。拥有专职教师10余名,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多年的新闻及文化传播工作理论与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设备,学院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于2007年批准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专业依托工会办学,与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
课程设置
本专业以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策划、广告学、网络传播、国际新闻(双语教学)、媒介政治学、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舆论学(含职工舆论调查与分析)、企业文化与媒介、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法规、文化产业研究、媒介受众研究、传播心理学、视听语言、书刊选题策划与管理、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新闻传播领域就业,毕业生可在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管理工作;在工会、政府部门、群众组织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公共关系等工作;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愿意深造者可以报考新闻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申请出国留学。
 
 
招生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造就具有扎实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较高的戏剧影视剧本创作能力,具备人文艺术素养和戏剧影视作品鉴赏力,在戏剧、影视产业各创作和生产环节具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我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其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以艺术、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干,培养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能力和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复合型人才。其特点是:
1注重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戏剧影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整合文学、艺术(戏剧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资源,构建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契合文化创意产业现实需要的课程体系;
2、借助我院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软硬件条件,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全力实践跨学科、复合型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3、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与业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该专业实践教学(含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数占全部总学时、总学分的24%,在全国同类专业位居前列。在教学硬件方面,该专业依托工会媒介资源以及学校下属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和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含钢琴房、录影棚、录音室、综合排练房、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多媒体影像展播厅、戏剧影视视频资料室等实验室),拥有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位居前列的硬件设施。同时,专业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光线传媒、凤凰卫视、重庆电视台、四川大学生电视节组委会、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组委会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优秀成果的输出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师资队伍
以该专业教师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系“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白俄罗斯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专业涵盖文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及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学科。其中,骨干教师均为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许多教师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国家级报刊、出版社、影视公司、网络媒体等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
自2009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项、教育部课题两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三项,同时有多人参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教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并担任子课题主持人。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十余部,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绝大多数为核心期刊,有多篇文章被cssci收录。另外,教师中有多人次获校级“十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奖励津贴以及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奖励。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戏剧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影视声音、影视剧本写作、表演导演艺术基础、图片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配乐、制片管理、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
特色课程:钢琴、书法、Midi音乐基础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党政及工会文化、宣教部门,影视媒体、文化企事业单位、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等单位,胜任戏剧影视作品的创意策划、文案与剧本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后期制作等各项工作。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成立的一个教学部门,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4年。早在1984年,学院就创办了劳动保护管理系,并于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大专班学员,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2002年学院开始招收高职学生,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保护专业更名为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懂法律、会管理、有技能的劳动安全卫生的专业人才。由于本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得到各方面的首肯,在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界有一定社会影响。已毕业的劳动安全卫生专业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005年9月,安全工程系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其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角度,以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劳动卫生问题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劳动安全问题,即伤亡事故的预防、控制,而且包括劳动卫生问题,即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等内容。可以说,在国内众多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我院是唯一一个以劳动安全卫生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职业危害相对严重,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而职业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设置职业卫生方向,加强职业卫生问题的研究和增设职业卫生方面的课程。这样,安全工程专业培训的人才符合我国将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也与国际上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相吻合。
此外,安全工程专业还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政府为公共安全理论研究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上的大力支持。随着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管理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主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是目前国内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唯一一个专业发展方向。2007年9月已招收首届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生。可以说,该专业方向的设置,意味着我院在专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上赢得了先机。
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实行新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即招生时不分专业方向,本科一年级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进入二年级后,开始按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劳动安全管理方向、职业卫生方向、公共安全管理方向)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
 
招生专业
安全工程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基本技能与手段,在劳动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能够从事监察、研究、管理、认证评价、咨询、培训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第二,职业卫生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使学生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的技能。第三,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手段。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专业教师20人,包括正副教授7人,讲师13人。
自我院安全工程系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现已建立了围绕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以及基础教学的四支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我系专业教师编写和出版了多种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等的教材和专著;承担了全国总工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教委以及企业的多项科研项目。
此外,我系聘请国内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我国安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课程设置
本专业按照三个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应课程。
劳动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电工学、环境科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职业卫生概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等;
职业卫生方向主要课程有: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学、工业通风与噪声控制、工业防毒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个体防护技术;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公共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经济学、工业安全技术、消防安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信息管理。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阔,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科学研究机构、职业疾病防控机构、灾害预防及控制研究机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和咨询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组织劳动保护部门以及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机构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职业卫生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职业卫生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瞄准社区安全、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等公共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就业领域,填补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
     安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例如, 2011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04名毕业生,其中有近30%的人考上硕士研究生、26%的人进入大型国有企业、34%人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6%的人考取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

评论发表
  • 游客评价
  • 2022-12-27 09:23
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去亲身体验过的不好说,但我还是收集下大家的看法
  • 游客评价
  • 2022-12-10 14:04
学校老师和领导继续努力!
  • 游客评价
  • 2022-11-30 13:28
文理并重的学校,非常适合走向世界,出国发展的孩子。参观过,他们硬件设备也是一流的。当然了,优秀的学校很多,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综合考虑的话,
  • 游客评价
  • 2022-12-27 09:20
选个好学校挺费时间,不过有点评可以看,到是帮助了我们很多哦
  • 游客评价
  • 2022-12-10 14:05
这个学校看起来貌似还不错,有机会去瞧瞧
同城学校 同类学校 最新加入
我也来对学校发表评价关闭
评分:
0
提交
填写需要向学校咨询的信息关闭
我们审核后推送到学校留言区域


 换一张

确认提交
学校免费发布信息关闭
如有图片请发邮件到:edu63@foxmail.com,审核后显示

 换一张

确认提交
完善补充本文信息关闭
非常感谢您帮助完善补充本文信息


 换一张

确认提交